而只做一种配件,就能很快熟练。
这其实是流水线生产模式的简化版。
考虑到自己的地位,每一句话在东海郡都会被无限大。
因此,冯一博又补充道:
“当然,新的铸造方法肯定还是要继续研究,除了铸造,在冶炼方面也要下下功夫,争取减少其中的杂质,对有特殊贡献的不要吝于奖励。”
说到这里,众人纷纷低头。
他又回头看向工匠们,启发道:
“我曾在古籍上看到,有一种高炉,类似烟囱那样形状,上铁下碳,可以增加炉温,提高炼钢的效率。”
可惜的是,高炉炼钢他只听说过,却不知道具体情形。
只能简单描述一下,其他交给工匠们自己研究了。
“北方还有一种将煤烧炼成的焦炭,用起来只比木炭稍差,但温度更高而且容易制作,这方面都让工匠们试验一下。”
冯一博说的两种方法,都涉及炉温。
而炉温对于冶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众多工匠闻言,顿时都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。
想必冯一博一走,他们就要进行尝试了。
“诸位的研究热情很值得称赞,既然有争议,不如多试试,对于科学研究,诸位要记住一句话。”
科学这个称呼,他早在物理、化学的教材之中就提到过。
工匠们都听过相关课程,对此自然也不陌生。
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”
冯一博说完,还怕他们不懂,又解释道:
“也就是俗话说的,是骡子是马,牵出来遛遛不就知道了?”
这样通俗的话,工匠们听了都露出会心的笑容。
临走的时候,冯一博还要来纸墨,亲笔提下一幅大字:
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”
自古以来,就有士农工商四民。
随着时代的变化,士农工商的地位,和其中包含的范围,都在跟着变化。
手工业者,也就是匠人。
被一句“奇技淫巧”的解读,给打到谷底。
奇技谓奇异技能,淫巧谓过度工巧。
本来这句话说的是不要过度追求奇巧,结果被很多读书人曲解为奇巧的东西不好。
并赋予贬义,引申到了工匠和技术上。
让很多匠人和技术,都成了奇技淫巧的代名词。
甚至被世人所看不起。
冯一博希望通过他在东海郡的影响力,能让工匠得到更多的认可。
工匠们对此自然都深感荣耀。
毕竟是匠造司,不缺手艺人。
很快的,这幅字就被装裱起来,悬在匠造司的大堂,供往来者鉴。
随后,冯一博回到黑龙府,又接见东海郡各界名流。
这些人都是东海郡各方势力的代表。
有军方的,如各营的营长和参谋。
有各乡镇的镇长、族老等。
匠造司的几个工匠领头人,也在其中。
还有闽越商会的人,和流求、吕宋两府商界代表等等。
在一起朝拜黑龙王之后,冯一博就发表了重要讲话。
“咱们东海郡如今能够蓬勃发展,离不开诸位的努力。”
他一上来,就先对在场诸人给予充分肯定。
众人闻听都面露自豪之情。
“士兵守土护民,农户种粮缴税,工匠传承创新,商人交通八方,此为士农工商,东海郡之基石也。”
一开始还好,显然是对在场不同人群的肯定。
可后面的话一出,却让众人吓了一跳。
这是黑龙王第一次正式露面,说的话题就这么劲爆?
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,士农工商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。
“士”指代士人,也就是读书人。
可黑龙王却说“士”是士兵,还说这才是的士农工商。
很多人只觉被都颠覆了三观,一时不由面面相觑。
尤其是军方的代表们,更是觉得受宠若惊。
或者说,对于黑龙王的认可还有些不可思议。
好在,黑龙王在东海郡的地位尊贵,自然没人敢当面反驳。
众人此时的反应,也都在冯一博的预料之中。
他刚刚去匠造司的时候,就在想这个问题。
“士农工商,四民分业”,是管子提出的概念。
而管子最初的意思,就是士兵、农户、工匠、商人。
“士农工商”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只是代表了国家最重要的四类人群。
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士农工商”的定义却不断发生变化。
尤其是“士”,先从士兵变成了士人,
成为统治阶级的代名词,从此“士”就鹤立鸡群,成为高人一等的存在。
后来读书人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,还将读书人定义为“士人”。
尤其是在宋朝时,当“士”只局限于文人的时候,武人地位就急剧下降。
等出现“好男不当兵,好铁不打钉”的俗语,宋朝就已经注定“国将不国”了。
而冯一博在流求看到了各行各业都充满了活力。
尤其是在匠造司,看到工匠们的研究热情。
就想到要在东海郡重新定义“士农工商”。
或者说,是想让“士农工商”回归本意更为贴切。
这是要对东海郡“四民”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,激发更大的活力。
“有人觉得只有读书人才是士,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,读书肯定是对的,但不该只读一家之言,更不该以此划分高低贵贱。”
在场的,最高学历就是秀才,还是落第的。
他们都很珍惜东海郡给予的地位。
即使有心反驳,也不敢当面折了黑龙王的面子。
而见没人对此提出什么异议,冯一博就继续延伸开来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